其他
欧洲系列 — 波罗的海地区的地缘结构特点
不过后来在德意志人以“飞地”的形式,殖民普鲁士并立国之后,为了打通与德意志本土的通道,吞并了奥得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的波兰领土,“普鲁士”的概念也扩展到了这部分土地上(西普鲁士)。原来的普鲁士,则被命名为了“东普鲁士”。由于这段历史大家会比较熟悉,为了不至于引发混乱。在后面的行文中,会让“东普鲁士”这个标签提前几百年出现,以代表这片“古普鲁士”之地。 东普鲁士目前已经跟德意志人没什么关系了。在苏联代表斯拉夫民族,击败德意志人之后。东普鲁士故地,又被苏联和波兰所分割。更由于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,俄国斯所占据的这部分东普鲁士领土(加里宁格勒州),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块被波兰和立陶宛包围的“飞地”。一直以来,俄国人对地缘政治的研究,都是非常深入的。他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张行为,也堪称地缘政治层面上的,教科书式的扩张。这一点,从对东普鲁士的切割上就可以看出。 按照我们以流域来分割东、中欧平原的标准来看。东普鲁士属于典型的缓冲地区。其西部的维斯瓦河三角洲,属于中欧的范畴,东部则属于东欧的地理范围。前苏联拟定的苏、波边境线,其实就是按照中、东欧的地理分割线来划的。至于波兰与德国的国境线,同样也是按照1000多年前,波兰王国立国之时,以奥得河划分斯拉夫人、德意志人领地的标准来做的。 当然,如果再往前追溯若干年,上溯到东法兰克王国,或者神圣罗马帝国初创时的时代,苏联人也可将斯拉夫人与德意志人之间的政治分割线,定位在易北河。不过德意志人经营勃兰登堡、梅克伦堡地区已有千年,勃兰登堡和它的中心城市柏林,甚至成为了德意志人的政治中心。真要这样做,地缘政治风险实在太大了(尤其西方不会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)。不过苏联人也并没有放过这片,曾经被斯拉夫人经营过的土地。以勃兰登堡地区为核心建立“东德”,并将之纳入社会主义阵营,正是俄国地缘政治思维的体现。 将时空后移千年,提前触及东普鲁士的话题,主要是这段历史大家相对比较熟悉,波罗的人的早期历史,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是非常陌生的。事实上,由于与地中海文明相距甚远,波罗的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。直到波兰人进入国家状态,并开始向东扩展空间,欧洲的天主教国家,才算对这支古老族群有所了解。在这一阶段,被记录下来的波罗的人部落,包括普鲁士人、立陶宛人在内的有七、八支(具体分布参见《波罗的人地缘位置图》)。今天的话,消失的消失,融合的融合,最终整合成了当下的立陶宛人、拉脱维亚人了。至于后来的德意志人,是怎么跨越波兰控制下的“波美拉尼亚”,跑到波罗的地区去建立殖民飞地的,我们将在十字军东征阶段具体解读。现在的话,另一支跨越式殖民的日耳曼人——维京人,才是地缘政治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“明星族群”。 日耳曼民族北支被打上的“维京人”标签,原意指的是“来自海湾的人”,以地理位置来命名的话,又可称之为 “斯堪的纳维亚人”。他们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称——北欧海盗。不过不管是维京,还是“北欧”的范畴,都不只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,而是还应该包含与之相对的日德兰半岛(包括附属岛屿)。以今天的地缘政治结构来看,就是挪威、瑞典、丹麦三国了。
维京人开始为害欧洲的时间,始于查理曼时期(8世纪末、9世纪初)。从那时起,一直到公元11世纪,他们逐渐融合于天主教世界之前的200年时间里,西方人对他们的恐惧心理,并不亚于那些被称之为“黄祸”的,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(匈人、蒙古人等)。不过包括西方人在内的大多数人,比较熟悉的都是那些对西欧海岸线进行劫掠渗透的维京人,却不一定知道维京人其实在公元9世纪,曾经纵横东欧平原,建立了东欧平原最早的国家——罗斯国。 从地缘角度,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让人感到意外。一方面在维京人南下之时,西欧地区已经被罗马人、日耳曼人开发成了熟地,并且建立了文明国家。维京人的“恶行” 有机会被详细记录下来。反观东欧平原,当时还是一片未开发的、土著处于原始部落联盟阶段的土地。维京人具体做了些什么,很难被具体的记录下来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维京人最初建立的“罗斯”国,已经被东斯拉夫人认定为自己国家的源头。从民族感情上看,俄国人是绝不愿意认定,罗斯国最初其实是一个日耳曼殖民的国家。 俄国人到底怎么想的,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。抛开现实的地缘政治束缚,做出客观分析才是这个帖子的责任所在。实际上,维京人只是一个统称。渗透东欧平原的维京人,与为害西欧的维京人,其实在地缘分布上是有所区别的。简单点说,向东方扩张的是瑞典人,而沿大西洋海岸线南下的,是丹麦人和挪威人。 与大多数半岛一样,斯堪的纳维亚半岛,实质上也是一条延伸入海洋的山脉——斯堪的纳维亚山脉,加上沿海平原所组成的。其中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麓,面向大西洋一侧的维京人,演变成了今天的挪威人;向东面向波罗的海一侧的维京人,则成为了瑞典人。至于日德兰半岛,就是丹麦了。从地缘位置来看,面向西欧海岸线扩张的机会,属于丹麦和挪威,瑞典人则更有机会建成一个环波罗的海王国。只不过,波罗的海周边并非只有维京人。想一统波罗的海,最起码还得看看竞争对手的情况。 在解读过中欧、波罗的地区之后,我们对波罗的海南部、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地缘结构,已经有所了解了。当下比较陌生的,是北部的情况。波罗的海的北部海域被称之为“波的尼亚湾”。海湾西岸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,东部则是另一个半岛形半岛——芬兰半岛。芬兰半岛的南部,则是将之与波罗的地区分隔开来的,面积只有波的尼亚湾四分之一的“芬兰湾”。
说起来,芬兰湾的面积和纵深,本来有机会大大增加的。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,芬兰湾东部,顺着其延伸方向有两个面积巨大的湖泊:拉多加湖、奥涅加湖。其中前者是欧洲面积最大的淡水湖。我们后面会说到,这一地理特征,对波罗的海东部的地缘政治结构,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。 在维京时代,日耳曼人主要分布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半岛南部。至于中、北部地区,则和芬兰半岛、爱沙尼亚地区一样,为 “乌拉尔人”所覆盖。然而二者的实力并不是由土地面积来决定的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与日德兰半岛,不仅纬度相对较低,亦拥有大片沿海平原。能够为维京人发展农业(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)提供好于北部的基础。即使今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,人口密度也远低于南部地区(参看《北欧人口分布图》)。
一般来说,基于环境原因,高纬度地区的民族比之低纬度民族,要更有迁徙的欲望。然而这种迁徙的欲望,并不一定意味着侵略性。如果身处的环境过于恶劣,不能维持一定人口数量,你基本上就只能努力去适应恶劣气候了。比如蒙古高原所能维持的人口基数,足以让游牧民族对东亚地区造成压力,但纬度更高、气候更恶劣的西伯利亚地区,就有心无力了。 将维京人比作蒙古高原游牧民族,乌拉尔人对应西伯利亚渔猎民族,相信会更有利于大家理解,二者之间的地缘差异。当然,维京人与游牧民族,在技术上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。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生存之地是一片草原,他们进行扩张时所凭借的,是基于游牧生活而生成的,依靠驾驭“马”而得来的机动性;至于维京人,要想征服其他民族,就得先具备征服海洋的能力。 一个民族并非临海,就一定具有海洋性的。要想征服海洋,首先需要有天然良港。一般来说,依山靠海的地区,更有机会形成天然的峡湾,并被人类开发为良港。就这一点来说,维京人比之波罗的海沿岸的其他民族,优势要明显的多。作为欧洲北部唯一的山脉,斯堪第纳维亚山脉的存在,使得整个半岛沿岸破碎曲折,造就了很多天然良港(尤其是西侧挪威境内)。相比之下,波罗的沿岸的其他地区,尤其是气候上更具竞争力的波罗的地区、中欧平原沿海地区,则在冰川和海洋、河流的作用下,把海岸线打磨的十分平缓。 天然港口的大量存在,使得维京人的地缘属性中,具备了浓厚的海洋气息。借驾驭船只的能力,维京人不仅成为了波罗的海的主导者,更把触角伸向了大西洋沿岸地区,以及东欧平原腹地。相比之下,维京人对西欧沿海地区的劫掠、殖民要更容易理解。驾船出海的维京人,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沿着海岸线航行,就可以进行他们所善长的“渔猎”活动了。比较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瑞典人是怎么出现在东欧平原的土地上,并且在后来威胁到拜占廷帝国安全的。这个问题,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。